近日,一年一度的新能源车领域最高级别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低调开幕。受疫情影响,很多嘉宾没有到现场,而是改用线上发言加直播形式,也意外地让这次论坛多了许多关注。 根据官方介绍,今年百人会论坛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3天会期内举办14场会议活动,就涉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政策调整、碳中和目标下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市场与消费新方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商用车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多场景应用、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化及产业投资与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度研讨。 我看了下今年百人会论坛讨论的话题—— “国际论坛:碳中和进程中的汽车、交通、能源转型与国际合作”、“高层论坛: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中美交通碳中和高端圆桌会”、“理事会暨行业形势研讨会: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第六届全球电动汽车发展与政策圆桌会议: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与政策机制”(闭门会议)、“双智论坛: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新一代汽车市场与消费论坛:引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市场与消费新方向”、“动力电池论坛:下一代电池产业化之路”、“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论坛: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与可持续运营”、“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智能汽车发展的新实力与新力量”、“商用车可持续发展论坛:商用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路径”、“氢能产业论坛:开启规模示范—‘双碳’驱动氢能产业提速”、“智能电动汽车后市场论坛:智能电动汽车后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与创新论坛: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下的投融策略”…… 这些话题都非常大,也很有价值,可以看出组委会希望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起到顶层设计作用的初心。比如,汽车与交通、汽车与智慧城市、氢能等话题,都很有前瞻性,也是这种最高级别的论坛才有可能给出答案和行业发展的方向。 但对于行业前线的观察者以及广大消费者,更关注的其实是对于现实问题的探讨,更希望电动汽车百人会这样聚集业内顶尖领导专家和车圈大佬的盛会,能商讨出针对行业困境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理事会暨行业形势研讨会: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样的论坛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协调解决芯片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新能源车型成本倒挂现象、又或者说加大电池技术研发、推动国内直流快充基础建设,解决用户关心的续航问题等等。 不是说畅想“诗和远方”不好,而是说更落地、更具体的话题,对于新能源汽车目前以及即将遇到的问题,能有更好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发言的嘉宾而言,“谈问题”永远比“说成绩”的关注度更高,也更有价值。 如何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 “原材料上涨”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就备受行业关注,但整整爆发是在今年年初,在芯片供应紧张、新能源价格补贴退坡等多重原因的作用下,众多新能源企业经受不住成本压力,最终选择抬高售价而被大众广泛讨论。 当然,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复杂局势下多重原因造成的,比如俄乌之战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原材料运输的不稳定性,众多传统车企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导致市场原材料供需失衡,以及全球疫情等等。
同时,他还提出,“建议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平衡方面,能够优先保障动力电池的供给”、“建议能够提前出台2023年及以后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方便企业做好提前规划”两条建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则更为客观,他表示,“囤积居奇、发不义之财要打击,但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趋势谁也阻挡不了,怎么去应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也强调,要巩固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钠离子、无钴、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促进电池技术和材料多元化,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有效缓解稀土等稀缺金属资源供给矛盾。 也就是说,政府只能从宏观层面把控行业资源分配,但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正常变动,则是企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比如加强电池技术、建设动力回收系统等等。
苗圩的发言在朋友圈被刷屏,这说明,大家其实是愿意听到这种“尖锐”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回避问题,粉饰太平,说一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官话、套话。
如何进一步解决续航焦虑?
在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就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同时,他也呼吁行业内积极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电池灵活配置等新模式,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以创新为动力,持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现场,也有不少企业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比如,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产品线总裁王超就表示,未来几年华为将推出基于1000伏高压平台,充电7.5分钟甚至5分钟即可快速充电200公里续航的全栈平台解决方案。 卫蓝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创始人李泓也透露,卫蓝新能源正在与蔚来汽车合作,计划基于 ET7 车型,推出单次充电续航 1000 公里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电池包达到150 度电,能量密度为 360Wh/kg,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开始量产。 欣旺达副总裁张耀则表示,欣旺达今年年底量产的BEV超级快充电池续航里程可达到700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可达到400公里,且不限快充次数,还能做到不起火无热蔓延。 除了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关于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当下用户关注的焦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透露,据统计,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公用充电桩的平均密度差不多是17.3台/平方公里,但多数城市公用桩的平均桩利用率不到50%,多数城市公用桩的平均时间利用率不足10%。 去年发布充电桩年度报告也揭示了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包括时间利用率、总数利用率都不高。为此,充电桩建设上包括分布、密度、使用都需要大幅提高。同时,王凯还建议,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提高直流快充设施比重、直流公用桩占比。 目前,包括蔚来、小鹏、极氪、特斯拉、大众都在国内建设了超级充电站。其中,蔚来在国内众多省市中已建设超充站和超充桩分别为714座和3982根,据李斌此前介绍,很多兄弟企业的车主也常常用蔚来的超充站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主打增程式动力系统的理想也公开了其开发纯电超充补能系统的规划。 根据理想汽车副总裁孙广敏介绍,目前理想汽车正在自研480千瓦级别的超充平台,这个平台既包括整车850伏以上的变压平台,包括4C的电池,包括基于碳化硅的电驱动系统,也包括可柔性分配功率的480千瓦以上的充电设备,同时还有整体的车和桩的热管理系统技术和产品。 他表示,希望到2025年,理想汽车在全国能建成超过3000个超级快充站,建立“十纵十横两环”的高速公路的快充网络,接入36条的国家级高速,覆盖全国90%的国家级高速公路里程。 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此前曾用《寒号鸟》做比喻,说寒号鸟冬天来了自己不筑巢,总觉得有地方可以躲。“如果企业不去布局自己的充电桩,总觉得有地方可以用,但从长期来看,是缺乏战略安全的。” 各个有志于在电动车领域长期发展的汽车企业,都应该加速自己的充换电设施建设,但同时,国家和行业层面也应该有更长远的规划和布局,如何提升公用桩的使用频率,减少充电焦虑和里程焦虑,才能真正有利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结语 去年,欧阳明高院士在百人会上曾说:“如果某一位说,它既能跑1000km,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而且还特别的安全,成本还特别低,那大家不要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一年时间一晃而过。直到现在,这项技术也还没真正成型。根据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本届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宁德时代的续航1000km、更高比能的无热扩散电池技术还要在2023年才能实现量产。
|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4月26日报道: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
封面新闻记者张越熙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