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成为近期热门风口。乘着政策东风,3月26日,天能与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据协议,双方将开启在储能、微电网、能源服务、技术研发、电力施工等能源相关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国网自不必说,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天能股份是铅蓄电池的龙头企业,锂电池是其新兴板块。两者强强联手,将激发怎样的潜能?低碳绿色的大环境下,电池行业也正经历一场巨变。 01.加码锂电 3月30日,天能股份(688819.SH)披露2021年度报告。财报显示,2021年,天能股份的营业收入达387.16亿元,同比增长10.3%;归母净利润13.69亿元,同比减少39.94%。 天能于1986年创于浙江湖州,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铅蓄电池的龙头企业。据天能股份官网介绍,其以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业务为主,是集电动特种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起动启停电池、储能电池、3C电池、备用电池等多品类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电池行业领先企业之一。 2007年,天能股份母公司天能动力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21年1月18日,天能股份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总募集资金48.73亿元。目前,天能股份总市值为310.7亿元(截至2022年4月5日收盘)。 2020年,公司在铅酸电池上的市占率已经超过45%,其铅酸电池行业龙头地位优势显著。在维持铅酸基本盘的同时,大力加码锂电,是天能在2021年的重要选择。 2021年8月,天能股份投资39.7亿元建设锂电产能10Gwh。2022年3月30日晚,天能股份再发公告,计划增投51.7亿元加码新赛道,新建15GWh的碳酸电锂电池产能。 具体来看,天能股份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天能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天能拟新增用地583亩,分三期投资建设年产15GWh储能及动力锂电池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约51.7亿元。其中建设资金33.7亿元,用于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安装等,流动资金18亿元。 虽然受限于公司产能,以及电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天能股份在2021年锂电业务盈利同比下降2.35%,但锂电作为政策鼓励的新兴行业潜能无限。 国融证券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锂电池合计市场空间可达32000亿。其中,新能源汽车锂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可以达到28000亿,锂两轮电动车1500亿,储能锂电池2500亿。 02.牵手国网 除了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到中局,也呼唤储能行业的介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天能是目前国内少数能为之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公司,近年来也加快探索储能业务的发展模式。 3月26日,天能与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据协议,双方将开启在储能、能源服务、电力施工、微电网、技术研发等能源相关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国网与天能开启战略合作,对推动双方在储能、微电网、能源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尤其在储能领域,双方将在储能系统集成方面展开定制化合作,依托国网的场地优势、天能的技术支撑,联手攻关国家重点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的课题。”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 “双碳”背景下,风力、水力等产生的“绿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如何储蓄好这些“绿电”,正是解决当前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不足、用电峰值不同造成的资源浪费、收益率低等问题的核心。 去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推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未来,将采取18项措施为实现双碳贡献力量。其中就包括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探索碳达峰路径与碳中和方向,并将浙江确定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省级示范区。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国网的双碳方案,他表示,“光伏+储能”可以让电力平滑输出,还可以实现调频,增加电网消纳,减少弃水弃风弃光电量。电网每输送1千瓦时清洁电力,就是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一份贡献。 对于储能产业中遇到的问题,张天任建议:“产业政策要稳定,产业定位要清晰,标准规范要健全,市场机制要完善,当前,储能电站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还不够完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储能产业的良性发展。而因标准欠缺,储能用户难以辨识不同储能电池产品的优劣,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标准,会让市场竞争陷入价格战,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据天能股份年报,其在储能领域,提供铅炭+锂电双重技术路线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同产品需求。2021年,公司储能及备用业务完成销售收入4883.8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66%。 天能与大型公司的在储能方面的合作也非首次。2021年,天能曾与下游大型能源企业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在储能、光伏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并探索创新业务模式。 03.黄金赛道 瞄准出行,电池+储能,充换电站是天能瞄准的另一黄金赛道。 2020、2021连续两年,“换电站”建设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新基建”内容中的建设充电桩也被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近日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也提出,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当前,中国市场拥有近5亿两轮电动车出行用户,用户日均充电次数近1亿次。对于上千万的配送骑手、快递小哥来说,换电设施则比充电设施更受欢迎。 如今,电池、新能源车辆、充电桩等多方势力纷纷瞄准充换电市场。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在冲击资本市场的同时加码充换电;宁德时代推出了标准化的换电块;博众精工作为蔚来汽车换电站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其换电站产品已迭代6次;科大智能则获得了吉利汽车多套换电站生产订单并实现部分交付。 去年底,天能与春藤物联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聚优势,以深圳为首发站,推动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新模式。同时,探索以数字化动力解决方案,为低碳出行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电池标准化或许是换电模式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多方“单打独斗”的局面并不利于电池集中管理、电池回收以及梯次利用。若有电池企业作为标准电池包供应方,联合车企成立换电联盟,尝试将不同车企同级别车型电池标准进行统一,有助于打破换电模式推广瓶颈。 作为双碳的重要落点之一,电池回收方面,天能也正加快布局。天能锂电事业部总裁钱舜尧此前公开表示,天能自走上能源之路时起就放眼未来,在积极发展多元化、清洁环保能源产品的同时,提前布局动力电池的回收领域,依托铅电的渠道网络优势,建立起规模化的锂电回收体系。 锂电回收业务的布局升级将给予天能在充换电市场的更强优势点,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绿色闭环,其发展未来可期。 |
广州两大世界500强企业联手,4月25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田野于建平上海报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