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带来的产业机遇,是其他任何因素都难以企及的。 拜时代和周期所赐,过去十年,宁德时代从人潮汹涌的锂电池赛道里杀将出来,最终书写了新的中国制造传奇。 4月18日,宁德时代旗下换电品牌EVOGO在厦门启动服务。从换电站首期运营来看,宁德时代踌躇满志。 换电块、快换站、App构建起换电的服务闭环:“巧克力换电块”能量密度超160Wh/kg,单块续航里程约200KM,以网约车为主的一汽奔腾NAT车型成为首批服务对象…… 换电,是不是伟大的风口我们不清楚,但当概念、资本、技术、资讯同时聚集,猪的两翼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翅膀。 换电是刚需,这毋庸置疑。宁德时代集齐了造风的所有条件,这也毋庸置疑。万事俱备,好像只欠那么一点运气点化。 明争暗斗 过去的换电赛道像一辆疯狂的赛车,跑出群龙无首、寡头萌芽的格局,现在的换电赛道,就像是一辆零件散落地破车,亟待有人重整这悲伤的山河。 换电江湖的话事人,是头部车企来当,还是强势电池供应商来做,这是个问题。 这是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分歧,汽车制造商把电池供应商当成供应链上的一环,电池供应商把汽车制造商当成能圆梦想的一个子部分。 交集的碰撞,最终出现在换电上。 围绕换电赛道的主导权,汽车制造商和电池供应商之间尽管保持着台面上的平和,但私下里却明争暗斗,相互揶揄。 交锋从未停止,但新的变量也随之出现。 从2019年“妖镍”横行开始,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也开启了疯涨模式。 Wind数据显示,2022年3月18日,国内碳酸锂价格报50.4万元/吨,要知道2021年初,碳酸锂的价格还不足5万元/吨,一年时间,竟直接上涨10倍。 除了镍和锂,钴的价格也一骑绝尘。 总之一句话,动力电池原材料该不该涨的,都一涨再涨。 在疯涨的原材料面前,摇摇欲坠的动力电池价格体系终于崩盘,各大车企纷纷调价,用户最终接盘。 比起用户多掏腰包,更痛苦的还是作为夹心饼干的车企。 ——不调价,意味着利润不保;调价,意味着销量走低,甚至品牌受损。 此时,车企对待换电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那些因为电池捆绑带来的远虑,怎比得上供应不足+价格见天涨带来的近忧更有切肤之痛。 如果选择换电,特别是选择电池厂的换电,电池的成本全部由电池厂承担,所有关于电池闹心的事情都不再关联,与用户之间的可能产生的矛盾瞬间缓和。 回头一看,宁德时代的换电局正在阳光明媚的厦门岛上,徐徐展开臂弯,微笑着对你说Hello。 意统江湖 在今年1月的换电品牌发布会上,宁德时代放出豪言:“巧克力换电块”,可以适配全球80%已经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 这句话还真不假,十年来,鉴于宁德时代在供应链端举足轻重的位置,参与适配的车型足够包含全球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品。 然而,比大实话更大的,是宁德时代凭借换电一统江湖的野心。 如果换电领域也能一家独大,那么宁德时代的产业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包括研发、制造、回收、储能,运营等各个环节。 这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基本盘,一个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完美拼图。 还有更重要的。凭借换电,宁德时代也有了直接面消费者的商业场景。 这会推进宁德时代的业务转型,从一个标准的B端供应商,变成B+C端两条腿迈进的服务商。 从此不再管什么路线之争,从此不再面对杂乱的车型适配,从此完成新能源供应链端的跃迁,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科技霸主。 如果说蔚来们设计的换电,现阶段还只是一项引流的服务,最多做到一家独立上市的公司。 那么,宁德时代的换电,则是它B端C端一锅端的商业蓝图。 不过,换电说起来各种好,做起来却各种难。宁德时代的换电,同样是一桩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事情。 比亚迪会加入这个换电局吗?不会。特斯拉会加入这个换电局吗?当然也不会。 既是技术的不可能。 比亚迪有自己的刀片电池技术,特斯拉积极布局4680电池,而且两家还是坚定地CTC技术代表,它们致力于把电池集成于底盘。 也是体量的不可能。 比亚迪、特斯拉当下的销量合计,占比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几乎所有的大牌都不会轻易入局,它们都各有各的专属供应链。 即便是抛开产业层面的挑战,回到现实的消费场景。 如果一辆40万的车和一辆20万的车都在同一个换电站,换上了同样的电池的时候,两位车主又会作何感想? 所以,宁德时代的换电和鸿蒙系统一样,看上去很美,但走起来却很难。 不过,好在换电赛道跟互联网经济类似,正反馈效应很强,做得越早,品牌就越响,渠道就越强,就越能享受到风口和规模红利。 就跟猪一样,养得越早,它就越有可能长出翅膀。这对翅膀甚至不需要煽动,猪腹下旋转的风口就会自动把它吹上天。 只要向上的升力足够大,那么再强的地心引力也不足为惧,宁德时代恐怕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
广州两大世界500强企业联手,4月25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田野于建平上海报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