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的第三年,我们仍在和肆虐扩张的病毒作斗争,车企停工停产又复工复产,缺芯少件、产能不足等词屡屡被我们挂在嘴边。在这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虽然大家都希望2022年的车市会迎来一个向上的转机,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终于渡过了最为困难的“四月上海疫情”时期,可接下来的日子,各家车企的发展依旧是困难重重。 5月24日,丰田汽车官方就表示,将削减其6月在全球的生产目标,约减少10万辆至85万辆,具体为在日本生产25万辆,在海外生产60万辆车。无独有偶,前几日,宝马集团的生产负责人Milan Nedeljkovic在接受采访时也公开表示,宝马预计今年的产量依然会大致维持在去年的水平。 如果说丰田对于其生产目标的改变,绕不开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那为何宝马却能在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满满的自信?让我们看看两家具体的说法。 此前,丰田曾于5月10日发布了一则生产说明,说明表示,受到中国上海疫情的影响,其将于5月16日至21日暂停旗下在日本的8家工厂、14条生产线的生产,而丰田5月份计划的75万辆全球生产数量也随之下调为约70万辆。 屋漏偏逢连夜雨,5月18日,日本爱知县有一处供水设备发生泄漏,导工业供水被迫中断,连带了丰田汽车在哪点130多家本地企业的生产都受到了影响,因此丰田也不得不于18日停止了其部分零部件的生产,19日起,丰田工业公司的子公司也暂停了其在爱知县的一家工厂的组装业务,据推测,这会给丰田带来约600辆左右的单日产量损失。 宝马这边则表示,虽然俄乌局势的升级、供应链不足等问题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宝马自身也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感受到了疫情重压下供应链紧张带来的困境。但根据数据来看,宝马是整个豪华车阵营中,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最低的一线豪华品牌,仅下跌6.2%,而奔驰与奥迪的同比下滑数据分别是10%与16.8%。 试想一下,就连丰田引以为傲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都没能扛过这波疫情的冲击,宝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背后的玄机又是什么? 其实宝马倒也没有什么增加产量的黑科技,只是做了一道减法题而已,即砍掉一些车辆的功能配置,从而缓解半导体短缺的问题。日前,短视频汽车博主“蔡老板”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内容显示,蔡老板和工作人员一同拆开了一辆宝马汽车,经过公开透明的检查后发现,“宝马减配气囊传感器”确有其事,减配的部位包括车头、车门等,只有B柱上还配备着一个加速度传感器,而这个加速度传感器还存在着不能第一时间启动安全气囊的危机隐患。 视频曝出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虽然宝马官方对此的回应是“符合国家标准”,但类似的减配风波也不是第一次在宝马身上上演了,2021年宝马3系被无故减配前大灯盖板仿佛还在昨天。因此作为“减配惯犯”,宝马说出保持产量目标不变这样的话,难道是已经提早打好了新一轮减配的小算盘? 不管怎样,在客观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车企的公开发言也只能保留3分信度,如果6月的实际产能跟不上,宝马势必会再次改口,就算是产能跟上了,确实达到了预计的6月产量目标,我们也还要警惕车企的一些“减配小动作”,只能说,宝马这波真是防不胜防啊! 那么对于丰田与宝马两家车企巨头的发言,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最后再提一嘴,宝马你能不能总逮着中国消费者薅羊毛啊,欧美的“韭菜”不长得更大一茬? |
中国汽车产业正深陷内卷泥潭。价格战此起彼伏,同质化竞争
引言:以革新之姿,启未来之章2025年4月23日,克蒂汽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