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众多豪门之后,长安汽车又“被维权”了。因为官宣6月30日起停止对用户开放远程监控、360全景远程拍摄和远程智能泊车功能,长安汽车被部分车主投诉到了各大平台,要求对此事做出解释并赔偿。 乍听上去又是一场利润与消费者权益的博弈,但仔细研究才明白这件事与保时捷有本质区别。直截了当地说,长安这口锅背得确实有些冤。因为停用诸多远程监控功能,并不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只能算是在政策引导下的妥协而已。 “背锅”的不止有长安 具体的依据就是2021年10月份开始生效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 其中第八条规定:“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同时规定中还阐明:人脸信息、车牌信息等车外视频、图像都属于重要数据。 很明显,长安的全景远程拍摄、远程智能泊车功能都“犯了忌”。因为这几项功能的原理,都是利用车辆的外部摄像头实时获取影像资料,并同步把画面传输到手机上,属于规定中明确禁止的做法。 话说回来,政策这样规定,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合理。因为本质上,利用车外摄像头远程监控周围的画面,其实就相当于在车辆上安装了一个可以随时启动的“监控探头”。如果是用来保护或者控制自己的车辆自然没问题,但怕就怕在可能会有居心叵测的人将车辆当做移动监控,甚至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工具。 另一层面就是可以保护自身的隐私安全。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前不久爆出的高合汽车,只需要通过网络热点,就可以查看其他相同车型的行车记录仪画面。一旦这个空子被歪心思的人抓住机会,何来“个人隐私”? 当然也有投诉的用户认为,长安令人生气的点不是停用几项功能,而是因为试行规定的生效时间是2021年10月,搭载实时监控功能,并以此为重点进行宣传的UNI-V却是在今年3月上市,长安本身有“故意隐瞒”之嫌。 这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一辆新车的研发周期3-5年,其中重点智能化配置花费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在政策没有真正“发威”前,努力为自己争取一把也是人之常情。 不然的话,为什么明明去年10月发布的政策,比亚迪在今年3月才决定关闭DiLink中的“千里眼”功能,小鹏汽车在5月份才被反馈APP无法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可想而知,其中必然在经历一些探讨与博弈,但最终秉承“安全至上”的原则,车企必须要选择服从和妥协。 如果说长安有错误,那么最关键的错误在于,发布公告时没有解释清楚原因,更没有说明上述功能是暂停使用还是永久取消,或者厂家内部是否计划对相关功能进行调整。 跟“哨兵模式”说再见? 所以对消费者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更值得关注的重点,在于新政会对哪些功能进行限制,会怎样影响到最终的用户体验。 毋庸置疑,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哨兵模式”。 这并不是说所有量产车自带的“哨兵模式”都会被禁用,比如小鹏与特斯拉,原本的工作方式就是本地存储视频,同时可以向用户手机发送文字警报。在新政的规定下,这些功能并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在普遍认知中,这些都不是最先进的哨兵模式。这就像你接到老板的严肃通知“来办公室一趟”,又不告诉你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你内心的恐慌一定会成倍增加。 相反,能够把影像实时传输到手机端的“哨兵模式”(有些企业并不叫哨兵模式,但相关功能作用效果相同),才是用户最需要的,但这恰恰是被新政明令禁止的功能项。 除了上文提及的比亚迪和长安之外,去年9月份蔚来上线的哨兵模式中“远程控制”功能同样被雪藏。这意味着,这一很实用的新兴智能模式在新政的限制下很难发挥出最大效能,很难让智能化体验进一步升级。 至于远程智能泊车功能,或许除了长安之外其他厂商并不用过多考虑。因为在现有的量产车中,长安是唯一能做到将实时影像传输到手机上的。其余如宝马、威马、埃安、小鹏等配备远程泊车的功能,都是通过控制按键,或者配合虚拟动画进行操作。这就相当于,已经对外部信息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当然这其中的客观事实是,后边所述一系列合规的远程泊车功能,的确不如长安的APA6.0智能和高效。 因此摆在车企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严格执行数据安全规定、诚信经营的前提下探讨新的研发方向,保护消费者的正当使用权益,防止产品的智能化水准开倒车。 或许在这件事中,比亚迪已经给出标准答案,那就是用“技术升级”将功能体验维持在和过去持平的水准,而不应该只用一句“无法使用”点燃消费者的怒火。 |
中国汽车产业正深陷内卷泥潭。价格战此起彼伏,同质化竞争
引言:以革新之姿,启未来之章2025年4月23日,克蒂汽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