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低碳科技是新时代造富机遇”的观点正在行业内流传。特斯拉就是典型的例子。 2021年10月25日这一天这样载入史册:特斯拉股价大涨12.7%,总市值首次高达1.03万亿美元,超越了丰田、大众、通用等11家老牌车企之和。这意味着特斯拉成为继苹果、亚马逊、谷歌和微软之后万亿美元企业俱乐部新成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球首富。 随着低碳科技热潮越来越汹涌,也有越来越多致力于低碳科技的企业,希望成为像特斯拉这样的“后起之秀”。 “顺势而为”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毋庸置疑,如今来看,“低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 据亿欧智库《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限制措施的影响,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6%,但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在大气中的浓度在2020-2021年继续增加。 据世界气象组织测算,2021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前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08±0.13℃。受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影响,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8年中,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加速上升,在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此外,冰川和冰盖的损失也不容乐观,整个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在2021年7月上旬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降碳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全球范围已有数十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14个国家完成相关立法,33个国家在政策文件中宣示,19个国家发表了公开声明或承诺,57个国家将碳中和纳入提案当中。 作为全球“降碳队伍”中最为重要的一员,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上,第一次向国际社会表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后,这一“3060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实现碳中和亟需发展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 亿欧智库认为,向碳中和经济过渡将给低碳产业带来巨大投资机遇,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最大限度利用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推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等,都是中国产业转型的方向。在这一进程中,风电、氢能等产业及相关装备制造、大数据平台等将迎来重大发展。 比如,低碳交通就是低碳科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7万辆。亿欧智库预测,2021年中国新能源销量可达251.4万辆,同比增长83.9%。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从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驱动。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亿欧智库发现,2016年至2020年,仅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便高达78.5%,绿色共享出行的渗透率正在逐步上升。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践行低碳交通做出极大贡献。 在低碳交通领域,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技术、区块链、数字孪生、大数据、机器人技术和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低碳科技,在交通领域的降碳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物联网: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所搭建的车联网可以通过路侧单元、车载终端获取和交互车路信息进行预判,智慧协同,可以实现加快路口通行速度、降低车辆燃油消耗等目标。基于RFID的ETC可以提升道口通行能力,减少燃油使用量。在绿色出行领域,物联网支撑起了海量的单车与云平台的连接,方便车辆回收与投放。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卫星导航、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融合产生的交通出行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具备路线规划、换乘引导、下车提醒等功能,提升了市民绿色出行体验和满意度、降低私家车出行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人工智能为私家车出行提供的智能导航、智能避堵等功能,以及为新能源用户提供精准、高效、智能的充电方案,极大降低了私家车出行产生的碳排放。 在中低速场景,例如码头、矿区、园区,基于人功智能的自动驾驶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测算,相较于非自动驾驶车辆,搭载车间通信系统的自动驾驶车辆通过地图线路优化及刹车制动优化,节能效率达到19%。 清洁能源技术: 目前的交通行业主要包括道路、铁路、航空和航运四种,需依托多种清洁能源实现净零碳发展:以清洁电力为基础的动力电池应用于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小型、轻型交通和铁路;氢能应用于重型道路交通和海运等;生物质能应用于远程航空领域。 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确保上传交通信息的唯一性,提升了信息可信度,对低碳交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在交通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中,区块链技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供共享信息平台,对改扩建施工进行动态监管,保证施工工序按顺序完成并监督施工质量,节省资源与人力。 此外,交通工具使用者可通过区块链采集并兑换其低碳出行活动数据,当地政府或企业据此给予经济补偿,推动绿色出行的渗透率。 数字孪生: 在道路交通中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物理实体的虚拟化映射,利用多种传感器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道路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以及路面上交通参与者的精准还原,并预测和分析道路交通通行状况,为道路通行诊断和交通管理决策提供精确依据。 大数据: 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快速完成城市交通能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计量、统计以及监测,可以辅助交通部门对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私家车能耗的精细化管理,决策分析以及政策制定。 机器人技术: 交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最终产物及落地方案,便是无人驾驶交通机器人。它解放了传统的人为操控模式,结合路况信息实现车辆能源消耗的深度优化,改善道路交通路况,全面减少碳排放。 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 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燃料领域。目前大规模应用的产品为氨气与甲醇,主要排放物是水和氮气。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可以提升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效率,极大降低燃料使用成本。此外,美国、巴西等国家利用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生物燃油,有望在未来商业化落地使用。 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改变总是超乎想象的,然而在全球降碳的历程中,大部分技术依然仍停留于"实验室"阶段。不可否认,许多降碳项目需要大量的投资才能证明其有效。人类在低碳世界的科技探索,其实才刚刚开始。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低碳科技潜力巨大,但一定有一个泡沫期,就像当年软件和计算产业发展的历程一样,很可能大量投资会被浪费,大量企业会被淘汰。 对众多参与企业而言,提前并且准确地衡量低碳科技赛道的发展趋势,就变得极为重要。 《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洞察了低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洞察一:低碳技术理论支撑强化。 低碳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化的支撑。中国已明确提出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但是现有的理论支撑尚且不足,对低碳技术的概念没有清晰界定。2060年碳中和的规划周期长,随着战略的不断推进,低碳技术的理论化不仅明确了技术发展思路,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了动力保障。 洞察二:创新水平与创新质量双提升。 中国当前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技术的采用、扩散、转移、政策的指定或实施以及其减排效应,相对忽视了低碳创新技术的开发与提升。 目前中国在低碳专利数量上排名全球第五但仅占7%,与美国的23%占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创新质量上也有待提高。这与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政策环境都有关联,我国虽低碳规划起步较晚,经济发展上具有很好的优势,未来将快速实现低碳技术的双指标提升。 洞察三:国企私企结合,加速创新进程。 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及产业上具有优势,可以形成针对能源、钢铁、化工、水泥和有色等相关行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路径,并通过实施大规模实验和示范项目,靠规模化效应提升部署低碳技术的经济效益,并孵化更多的创新型技术。 私有企业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技术的研发上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的更新迭代。结合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优势,能在资金扶持、创新强度等方面齐头并进,加速低碳技术创新进程。 亿欧智库已经撰写《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关于2022年全球低碳创新最新详细数据以及行业趋势判断,请参阅亿欧智库研究报告《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报告》(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205301011#pdf-tips)。同时,亿欧智库诚邀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协会、专家、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中国低碳产业。如有合作意向,请填写以下表单(https://shimo.im/forms/Ddjj2pe3JFoObXDb/fill)。 |
中国汽车产业正深陷内卷泥潭。价格战此起彼伏,同质化竞争
引言:以革新之姿,启未来之章2025年4月23日,克蒂汽车将